close

 

張亞勤(1966年-),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,微軟(中國)有限公司董事長,電力電子工程師協會(IEEE)會士。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,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。

  

中國科大少年班被人們叫做“神童集中營”,但是如果有誰要到那裏去尋找所謂“神童”的證據,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。 “我的那些同學們,到今天,有些很棒,有些很平常,還有的不怎麼好。”亞勤這樣評價當年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:“所以要說這少年班究竟怎麼樣?我覺得現在評價還早。其他大學的少年班也是一樣。什麼叫成功、什麼叫失敗?大家的標準不一樣。我們這些人才三十多歲。這個年齡的人很難講是成功還是失敗。” 在過去25年裏,中國產生了數以千計的“少年大學生”,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張亞勤,在他之前,有一個孩子已捷足先登。 他叫寧鉑,是中國大學少年班的“第一人”,非常聰明伶俐,又很聽話。中國人心中一個完美兒童的種種要素,他都有了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,他成了第一個少年大學生,也成了記者們追逐的對象。他們讓這孩子出名,讓這孩子成為“神童”,讓這孩子放射出一種既神秘又熾烈的光彩,讓這孩子成為全國兒童學習的榜樣,也成為父母們教育子女的新模式。寧鉑和亞勤同在一個學校讀書,但那時候他的名聲遠在亞勤之上。“當時我們只知有寧鉑,不知有亞勤。”三年後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李世鵬這樣說,“可是很奇怪,20年以後,這兩個人竟顛倒過來了。”寧鉑成了人們心中的那種平凡的人,默默無聞,只有中國科技大學的人才知道他是這所學校裏的一個老師,而亞勤的名字風靡全世界。

  張亞勤有一次談到這件事,仍然覺得寧鉑比自己更聰明。“至少,”他說,“我不比寧鉑更聰明。”

 

至於張亞勤的成功,他說:「聰明重要,知道怎麼使用和發揮更重要。」他認為他的聰明,不在IQ,而在於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作了三個重要的抉擇。
 

 

  抉擇一:不能怕失敗 十二歲自己決定報考大學

  故事從一九七八年開始。十二歲的張亞勤正在跟另一個小朋友下棋。忽然,有人遞給他一份報紙,上面寫著,有個叫寧鉑的神童,兩歲半時就會背三十多首毛澤東的詩詞,天文地理無所不知,十三歲時被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。張亞勤被吸引,「好想和這些聰明小孩在一起。」之後,張亞勤得知中國科技大學將針對這些資優兒童創立少年班,他決定參加高考。當時規定只有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才能參加高考,但張亞勤才十二歲,等於還有兩年多的課程沒有學過。那時距離高考還有六、七個月,他拚了命,每天念書二十個小時,希望彌補進度。但就在距離高考兩個月時,得了急性肝炎住院。

  母親勸他放棄,他卻仍堅持要試。「不去,才是失敗,是零分。」難道不怕如果失敗了,人家會看不起從小就被認為天資聰穎的自己嗎?張亞勤搖搖頭,「從五歲開始,我就覺得沒有什麼好怕的。」
  勇氣讓張亞勤勇敢嘗試,最後他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。嘗試的可貴,讓他沒陷入資優生常陷入的陷阱。世界資優兒童協會會長、台東大學校長蔡典謨指出:「很多資優生長大後會自我放棄,常因為太優秀,而害怕嘗試,因為擔心外界或是父母會將它的失敗點放大來看。」

  抉擇二:不跟別人比較 別人拚分數,他聽霍金演講

  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後,看見更多優秀的人,等於是要承認自己,不是頂尖。
  張亞勤回憶那時,因為破格考上大學,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大學生,在家鄉山西變得大名鼎鼎。有一次他從運城去太原,半路看到的標語還寫著:掀起學習張亞勤的新高潮。「真得意的不得了。」 可是當搬入學校宿舍後,他卻發現,整個寢室,自己的高考分數最低,「真是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。」他說。
  第一個學期,張亞勤的數學只考了六十一分,與過去是天壤之別。難道不沮喪?他搖搖頭,「或許是我從小就沒有特別的優越感吧,」母親只叫他別跟人比,「Do my best!(盡全力)更重要是,要做自己喜歡的事。」張亞勤真的做了,當別人選擇攻讀當時最熱門的物理與數學科系時,他選擇冷門的電機領域。當別人懊惱自己的成績不夠有競爭力時,他站在科學大師霍金、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演講會場前,聽自己有興趣的議題,「霍金講黑洞時,我聽他講時間、講空間,只聽懂一部分,但卻覺得知識就像黑洞一樣,是永遠無窮無盡的。」
  沉迷於學習喜悅的張亞勤不知道,自己與其他資優生的人生軌道開始出現分岔。當張亞勤念完大學然後升研究所時,他原本的偶像——寧鉑,傳出三次計畫考研究所,卻始終沒有勇氣、無法走入試場的訊息。 「這都是一念之差的事情,他或許是怕失敗,多了一些顧慮。」張亞勤說。後來,寧鉑已看破紅塵遁入空門。

  抉擇三:不被框架限制 從技術到管理,轉戰多領域

  選擇為自己的喜好,而非外界的眼光而戰,張亞勤的路,自此變得寬廣。他之後在美國做研究,每五年就跳躍一次研究領域,從通信到消費性電子與軟體都有涉獵,「越是新的、開創的、跨學科的,我就想要嘗試。」他說,在美國的那段日子,自己每到一個城市出差,就會租一輛車,「從來不拿地圖,跑到哪是哪,遇到感興趣的就停下來。」就算走丟了,還是喜歡這種感覺。
  「如果你都可以想像一、二十年後會怎樣,豈不是很boring(無聊)?」張亞勤說。難道從不會想像其他資優生般,趕快在一個領域出人頭地,以證實自己的才華?張亞勤卻搖搖頭,「別一味追求結果,我從來不知道五年後我會怎樣,我只知道,如果兩年後我還是在做同樣的事情,我就會離開這個位置,因為,它不再令我exciting(興奮)。」

  跟隨內心的聲音走,張亞勤選擇放棄在美國桑納福多媒體實驗室主任高薪的位置,回到中國設立微軟中國研究院,只因當時微軟副總裁李開復(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)的一通電話。「他沒說薪水,只說我們一起來創業吧。」張亞勤說。

  也因為中國微軟,張亞勤被蓋茲看見。一次簡報後,蓋茲對他說:「你做了令人難以置信的(amazing)的工作。」之後,蓋茲成為張亞勤的導師(mentor),每月會親自撥出時間,回答張亞勤的任何問題,並一路拔擢。

  二○○四年,張亞勤從技術轉往商業。他負責的微軟Windows Mobile部門,原本被戲稱為「黏在駱駝上的蝸牛」,但他走出實驗室,和全球的電信廠商接洽談判。內斂的他,在微軟的年會上,居然跳上桌子號召大家使用Windows Mobile手機,三年後,Windows Mobile占據全球智慧型手機操作系統四分之一的占有率。

  二○○六年,張亞勤又從商業轉往管理。他成立微軟中國研發集團,旗下人才有打敗棋王的許峰雄、幫貝爾實驗室創造出現在全球通用的手機通訊標準的宋平,與幫微軟做出語音辨識系統的洪小文等。當聰明人管聰明人時,他說,自己最重要的工作:「就是讓路給他們。」

(以上擷取自商業周刊--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3895&p=4)

 


看完了張亞勤的故事, 我覺得......

  神童只是天賦的開始,「如果我不勇敢聽從自己的心,去做喜歡做的事情,自己就不會走到這一步。」不敗神童張亞勤說。同在資優班的我,也認為張亞勤的精神十分值得效法。從小,天賦優異的人總是被冠上神童的名號,做起事來不僅會受到大眾的注意,綁手綁腳的;如果失敗了還會承受龐大的輿論壓力。然而張亞勤卻擺脫了「神童」的框限,因為他不怕失敗、不跟別人比較,而且重要的是,做自己。

  台灣馬拉松好手林義傑說過:「You never try, you never know.」在人生這趟旅程中,不可能永遠都是順遂的,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」,本來就會遇到各種的挫折,當有些人遇到困難而放棄時,若你鍥而不捨,勇往直前,做事果斷一點,那麼你就比其他人更先踏出成功的一步了。就像張亞勤,而不是寧鉑那樣的優柔寡斷。其實有時候我們遇到事情,少一點顧慮,多一點勇氣。即使抱著孤注一擲的想法也無妨,畢竟最終的勝利就離你不遠了!

  至於張亞勤面對資優生這個身分的態度,也值得我們學習,他不再乎旁人的眼光,他喜歡自己做的事情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只要我們有著張亞勤那種精神,想必做起事來一定會更好,也不需要承受太龐大的壓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★8000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